穿越成苏辙,升官发财只为捞亲哥_第388章 引进占城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本站域名并非永久域名!随时会关闭!请到→→→点击这里

   第388章 引进占城稻 (第2/2页)

统客观的认知和数据才是搞好一切的关键。

    这句话用在科技领悟适用,在政治领悟同样适用。

    这不,沈括就带着他的技术团队,开启了新一轮的技术攻克。

    他带着人远赴越南对占城稻的成长环境进行了解。

    随后他选择了两个试种点,一个在亚热带的广州,另一个就在温带的开封府。

    一千年前的大宋和21世纪地理环境和气候很不相同,天文历法也有一些误差。

    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沈括结合二十四节气制定了更加合理的农耕历法,更好的指导农民的种植和生产。

    春天,占城稻开始插秧,苏辙和沈括就带着妻儿、朋友一起来到了郊外,踏青、种田两不误。

    这种热闹的情景本是少不了苏轼的,可是现在他忙得可抽不开身,因为他刚被皇帝任命为今年科举考试的主考官。

    考务工作从准备、考试、阅卷等要持续好好几个月,而且考生们在进士科之前还要通过两轮考试,才有资格参加。

    苏轼作为文坛的新领袖,这种工作显然是最适合他的。

    只是令他头疼的是,王安石为了进行所谓的人才选拔改革,编纂了《三经新义》。

    《三经新义》是对经学的批注和注解,其编纂得很是仓促,是王安石为主导,王雱、吕惠卿,还有宰相府一大批门客辅助完成的。

    经学是考生们学习的教材,更是考试的重要内容,因此经学的思想导向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士子风气和思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博学大儒要完成一本经学典籍,花费的是毕生心血,而《三经新义》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就编纂完成。

    在皇帝的大力支持下,《三经新义》进入了学堂,并且成了科举考试的参考书,这让苏轼很是不满。

    要知道王安石才华是有,可是大宋文人璀璨,在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面前,王安石的文学造诣并不显眼。

    苏轼的才情是公认的,他也有他的傲骨,看了王安石的《三经新义》,苏轼可谓是嗤之以鼻。

    大宋的出版业很发达,要出书很简单。

    王安石作为宰相,多的是人为他出书,但苏轼很反感王安石把知识同政治捆绑起来。

    文人的风骨就在于个体的独立性,他们能发现社会的幽暗面,不对当权者唱赞歌。

    王安石利用官家对他信任,拿改革当幌子,把手也伸向了士子选拔之上。

    诚然,大宋的人才选拔是出了问题,但绝不是把王安石的一家之言强硬地套在全天下的学子身上。

    苏轼直爽坦荡的个性,注定了他和王安石要产生第二次的冲突。

    在进士科的考题里,苏轼出了一个这样的题目《论独断》。

    考生们一看到题目就知道主考官所指,有胆小怕事的避重就轻,有胆大勇敢的直接就在考卷中抨击王安石的种种独断之处。

    其他考官怕惹火烧身,主张把言辞激烈的考生黜落,为此苏轼同他们是据理力争。

    最后的结果是,一部分激进的考生和阿谀奉承的考生都选拔了一部分。

    这件事当然惹恼了王安石,他要求立即罢黜苏轼。

    苏轼本有离开中枢的意思,他不怕王安石的攻击和报复。

    可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王安石的手下的李定、谢景温、邓绾等人对苏辙和他的产业进行了诬陷。

    他们散布谣言,说苏家欺行霸市,让其他商户苦不堪言。

    在变法派的运作下,商户们竟给开封府递了状纸,请求朝廷给他们“伸冤”。剪秋萝的穿越成苏辙,升官发财只为捞亲哥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