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条件 (第1/2页)
地盘大了,士兵反而少了。 以前只有一个金州,却有五万兵,八千水师。如今多了镇江,多了千里的长白山脉以东一带。 整个金州反而降到了四万兵,水师五千人。 水师原来是朝廷各处调来的,虽然水兵多,却良莠不齐。 根据北镇和谢友成留下的人等,打探传来的消息,沈阳蛮族果然散了兵,食于乡野。 因此水师里的老弱也被撤裁了出来,只留下精壮。 一则节省的军饷,可以养精兵,朝廷目前只给四万兵饷。 二则也算是回击不少人对他的弹劾,不是担忧他么,他主动解散军队行不行? 接下来就该朝廷担心了,万一蛮族打北镇,别怪金州不出力。 虽然几年内是不会发生的,但是朝廷敢赌么。 同时回应朝廷只给四万兵饷,金州穷,给了四万兵饷就只能养这些人。 不然金州还有余力养活更多的军队,接下来又该朝廷担忧了。 这其中十分的复杂,火候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 总之主动裁军是百利而无一害。 就像后世,伟人们推断了形势,做出了大裁军的决定,为各地发展经济减轻负担。 唐清安远光肯定比不上伟人,但是他有历史可以借鉴,知道这几年是辽东总体上,难得太平的几年。 因此金州镇江裁军,对未来三年的大发展,也是相当重要的助力,不然多了一万几千兵的开支,是一个极大的拖累。 这一万几千兵是营兵,不是军户,花费惊人。 镇江又不同于金州,沿路修建兵堡,散了不少的军力出去驻守,原来的十营如今都没有满编。 大仗是没有了,在长白山脉里,双方以兵堡互相厮杀,倒还是时有发生。 索性蛮族在东岸的兵力不多,目前看来没有太大的威胁。 至于派大军跃过长白山脉攻击东岸,姑且不提蛮族有没有供应大军的粮草,就算有也不会有人做这种事。 能顺利保障后勤运转的,只有从辽阳出发,一路过堡到凤凰城,或者从寛旬出发。 历史上蛮族攻下沈辽两地,收复这一带,也是从寛旬出发,后来毛文龙打下镇江,皇台吉则是领军从辽阳出发,途径凤凰城。 只要镇江不失,这东岸一带就不会有什么风险,顶多小队的骑兵来骚扰。 所以镇江收拢的辽民,在兵巡道道官的带领下,一边开垦田亩,一边在长白山脉险要地带修建军堡。 有骑兵的骚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好事。 才两年,金州南部不少百姓已经忘记了疼痛,居安思危啊! 现在还远没有到太平的时候。 唐清安带着亲卫营,没有出海,而是走的陆路。 有的地方已经有了城镇的雏形,有的地方还散成村落的形势,因为有金州供应铁器,农具,粮种。 虽然还缺少耕牛,但是金州以前不也是这么过来的。 对比两年前的金州和各海岛,起点已经好了不少了。 就是关内,也不是所有民户家里都有耕牛的,仍然很多农夫,也是把自己当耕牛使。 “你这里治理的不错。” 唐清安对长山分巡道陈恒笑道。 长山以散落成村庄的形势,并没有建大城,因为地理不同,这里山多。 “先屯田,聚人口,等食物充足了,人的需求就多了,最后在建城镇。” 陈恒被将军认可,虽然满心的高兴,却仍然平静的说道,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在选派官员的时候,顾应时曾告诉他,起点越低,出的成绩才越醒目。 因此他才会主动请缨来长山一带 “目前看来不错,能根据形势而做出安排,而不是墨守成规,我对你有信心,尽管放手去做。” 读书人就是这种德性,喜欢端着。 唐清安不以为意,指了指一处木场,里面山高的木头,堆积了好几处。 “这里堆这么多木料做什么?” 陈恒看了顾应时一眼,见他没有要出声的意思,知道对方打定主意,要把功劳全让给自己。 “这一带林子多,为了屯田砍伐了很多的树木,除了留下来当柴火,打造家居,制作房梁等,还能剩下六七成。 这些大树不知道长了多少年,极为难砍伐,浪费了倒是可惜,因此我写了公文,联系了长山岛渔场。 把砍伐下来的树木,由我们去掉枝叶保留主干,然后和他们换鱼虾贝类。” 唐清安点点头,十分的满意。 “又要经过船厂,还要渔场的配合,要花不少力气,你的确是个勇于办事的人才。” “不过是尽职尽责罢了。” 闻言,唐清安笑了。 “尽职尽责说的简单,做起来可难了,朝廷里的官员,要都是尽职尽责,哪里还有我等在这苦寒之地过这般苦日子。” 唐清安又指了指远处劳作的百姓们。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