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路上 (第2/2页)
是用眼看的,其实误差还是不小的。 为此特意选了两个目的好的士卒,擅长用眼测距的,这都是一个经验和感觉。 你让董良去看,从后世来的他始终难以学会他父辈们,用眼一估摸有多长,用手一掂量多重的本事。 这两个士卒,每人随机测距五次,然后再实际的用步去丈量一下,取个平均值,这是董良能想到的最好用,尽量准确的方法了。 也许有其他的方法,但是,他不会…… 只见他们一边走,一边看,一边在木板上勾勾画画…… 而在队伍中,时不时传来孩童和少年的叫声,不知道在叫什么。 走进一看,孩子们或一手牵着父母,一手抱一块小木板,那小木板上歪歪扭扭的画着几个不是汉王朝有的符号。 那是拼音! 董良想普及教育,首先要先搞定识字的问题。 他能想到的,就是他学过的。zWWx.org 他在汝南城中试行,给五百个常用字标上拼音,不过,那时候不是重点,因为要迫切需要培养出来第一批文吏,然后以他们作为第一桶金,滚动起来。 所以对于他们就是死记硬背为主,拼音只是辅助。 但是成年人的成熟思想,高强度的记几个拼音还是可以做到的。 而那些孤儿学生,则对于公文写作之类的课题放一放,重点打的基础。 董良将几百名学生,分散在队伍中。 一人带动周围的孩子识字。 一开始当然要先学拼音。 午饭的时候,交给孩子们一两个拼音,然后分给他们小木板,一边赶路,一边照着喊。 如果有上进的大人愿意跟着学,当然也支持。 不过无论大人学不学,都会监督他们的孩子学。 这认字可是天大的财富啊。 汉朝的时候,纸制书没有普及,教育也没有普及,那藏书都是大家族的专利,知识是被垄断的! 平头百姓别说没钱学,就是想学都难以找到地方学。 即便是近千年后,那一篇送东阳马生序,这里还提到作者求学时候的艰难。 那时候也是借人家的书抄,哪怕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僵劲不可屈伸,也要按时抄完,免得失信于人。 也免得失信于人后,人家不高兴,那就没有书可以读了。 元末明初时候尚且如此,何况是在汉末三国呢? 所以董良这种做法,对于百姓的震撼是开天辟地的,如果被那些世家看到,也不会支持他的,因为这是在打破他们的知识垄断。 曹操手下荀彧荀攸,姓荀的一大堆,虽然不可否认荀彧荀攸是天才级别的人物。 但是那么多姓荀的,个个是人才,都是天才吗? 当然不是,他们是教育条件好,家里有书有教师,但凡认个几百字,再不成器,给刘辟龚都这样的地方势力头子,做个秘书,写写书信,读读公文,也是有官可以当的。 所以,打破教育垄断,是在打破世家门阀对于官位的垄断,是在打破他们对社会资源的垄断。社会和谐的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