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贞观_第一百七十五章 晒盐法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站域名并非永久域名!随时会关闭!请到→→→点击这里

   第一百七十五章 晒盐法 (第1/3页)

    李泰来到幽州学府与李淳风深入交流后,便骑马回到自己的府邸书房,然后动笔写信。

    一份是向李世民申请让李淳风成为正五品燕王府谘议参军事的奏章。

    另外一份则给李世民、长孙皇后、长乐都写了一封,告诉他们自己已平安到达幽州,以后每月都会写信汇报平安。

    至于太子……自己来到幽州多少根当初的流言有关系,还不允许自己耍耍脾气了。

    等到这些写完,便把信和奏章交给白鹤,让白鹤通过驿站送到长安去。

    而李泰让卢安寿出面开始在幽州购买大面积的平坦滩涂,当然如果有沙滩那就更好了。

    卢安寿到底也是范阳卢氏,只不过他这一支算迁到长安了。

    但无论怎么说卢安寿都还没出五服,在这里出面购置荒涂,范阳卢氏还是乐意帮忙的。

    毕竟这些荒地也没谁去开发,至于制盐他们也不会选择这些地方,因为不合适。

    这时代的制盐最主要的还是煮盐法,哪怕海边煮盐,最重要得还是河流相通的河边。

    因为煮盐法调配特定的卤液,需要用到淡水调配,另外水流能稳定的运送物资,比如煮盐时候需要的柴火或者煤炭。

    一些哪怕大面积的平摊滩涂,如果附近没河流能运转物资,这些地方基本上也就是被视为没有任何价值。

    让卢安寿出面买卖些距离河流较远的荒地,实际上还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虽然幽州城里面的世家,感觉李泰这个燕王有些蠢,更有些像冤大头。

    但李泰既然想做冤大头,那就让李泰去做好了,反正又不关自己有什么事。

    与此同时,李泰开始组织起跟着自己一路而来的异族,由一部分从长安跟过来学生为根基,再加上这些负责运输物资过来的异族为羽翼,安排他们在荒地附近建立村庄,在这幽州有一个落脚之地。

    因为幽州这地方,跟高陵不一样。

    高陵那里是帝国中心,所以李泰的高陵在高速发展时期并没有修筑城墙这东西。

    因为就算修建出来在李泰看来也没什么意义。

    毕竟接下来几百年时间怕都不会在高陵打仗,那把围墙建立起来做什么,纯粹浪费人力。

    但在幽州这里就不一样了,毕竟这里龙蛇混杂,有汉人也有异族人,说不定就有一個部落到了冬天没饭吃就过来打劫了。

    所以要在这里落户,第一时间就要做好防御。

    否则很可能“你产粮别人产枪,你丰收别人来抢”的局面,那就是真的蠢了。

    同时这些已经会说汉语,行汉礼,更经过劳动磨合有了相当不错组织力的新唐人,在李泰指挥下,开始在这些荒芜处建立村子,搭建围墙,等到这些都完成的七七八八,又让挖掘道路,跟幽州的大道开始相通了起来。

    这些人能跟着李泰,只不过因为当初在翻新郑国渠时,李泰对待他们不错,再加上幽州距离他们的家乡更近,最重要得是他们在长安没资产,这才是他们来的前提。

    就好像李泰对高陵的百姓也挺照顾的,但现实是在高陵当地有资产的百姓是不可能抛自己的资产然后跟着李泰去幽州重新开始的。

    而且难道以后李泰要是回到长安,他们又抛弃了幽州的资产跟着李泰继续走吗?

    这本来就是不现实的事情。

    所以,相对于高陵百姓,到底还是这些浮萍般的异族人跟着来到幽州。

    因为对他们来说,自己去哪里真的无所谓。

    甚至就算是李泰提出的杂籍与良籍的区别,他们也没太多认识。

    毕竟他们自己也清楚自己是异族人,到哪里都是低人一等,杂籍与良籍又有区别吗!

    而现在,他们在李泰指挥下在三会海口附近,接近滩涂的区域修建起村庄,搭建起围墙。

    三会海口可以理解成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今金刚桥三岔河口附近,虽已有零星百姓汇聚,但严格意义上来说,这里没村庄,更没一个历史意义上的名称。

    这里算是天津的起源之一,但天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