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节 (第1/2页)
李道宗也支持:从舆图上看,若是拿下安市,就可以再往前平推几个城池,哪怕来不及打到平壤就要退兵,可也是实实在在拿下了高句丽的半壁山河! “取安市。”皇帝一锤定音,又令人开始清□□,显然是要在一月内速战速决,彻底拿下并消化掉安市。 皇帝望着舆图:若是还能有半年时间门,他必然直取平壤。 不过,也无甚遗憾——经过这回亲征,皇帝胸中已有了定策,将来如何以最小代价拿下高句丽! 现在,就先收下其半壁山河罢。 “是!”众将领命。 长孙无忌在皇帝跟前,一向是最敢说话的,此时见皇帝已经定下了战策,就开口惋惜了一句:“可惜,这回攻安市用过了火药,将来若再攻平壤,他们就有防范了。” 皇帝闻言摇头而笑。 “不会。朕不会让他们有防范。” 长孙无忌:? ** 安市城的守将站在城头,望着外头大唐的军队,紧张中又带着些许骄傲:这些年唐军东征西讨名声甚大,甚至在高句丽也连下数城,但那又怎样,还不是拿不下他安市城。 只能拿周围几座城池无能狂怒—— 在安市城守军看来,大唐对安市束手无策,所以便采取了围城的‘笨办法’,将周围几座城池都拿下后,团团围住了安市,显然想困死安市内守军。 * 此时距离安市城外四十里,高句丽大将高延寿,率十五万大军奉命救援安市这座要城。 不过,他救援的心情并不如何急切,比起救援,更像是在拖住唐军。 “安市不必管,让他们围就是了,安市城内粮足,坚持一年也没问题。就是不知唐军能坚持多久!等到九月十月里,滴水成冰,咱们再去截了他们的粮道,看他们怎么办!” 正如大唐将领们日日盯着高句丽的舆图,高延寿自然也在盯大唐边境的舆图。 他指着一处:“大唐皇帝就在安市外,这是确定的,白岩城一战,他还亲自挂帅。但是大唐太子,是在定州吗?” “皇帝带着太子出来打仗,这么好的机会,可不会遇到第二次!” 高延寿眼馋的都快要冒绿光了:之前他们是丢了不少城池,但没关系,若是能以一个安市拖住大唐皇帝,到了冬日,攻守就要逆转了。 要是能把大唐的皇帝和太子都留在高句丽,那中原大好河山,真就是唾手可得了! 高延寿对于唐征高句丽一点儿也不意外:这些年,两国都在不断扩张地盘,中间门起了不少摩擦,而且高句丽还把大唐名义上的小弟新罗百济都按在地上狠狠捶过,是没有给大唐面子。 两国决策层早都清楚,两国之间门必有一战。 只是早晚而已。 但在大唐起兵前,高延寿真没想到,是那位打下天下的皇帝亲征,以至于势如破竹,高句丽连失十数城。 安市,就是最关键的一点。 高延寿原本是有些遗憾本国苦寒,但现在却无比庆幸于他长在这片寒冷的土地上。 他对着天空祈祷让今岁的雪,来得再早再冷一些。 让大唐的帝王将相,就留在这冰天雪地中吧。 ** 中军帐中。 皇帝问归来的李勣道:“高延寿的大军又退了四十里?” 李勣点头:“臣瞧着他们可不是真心来援安市。臣才带了一万兵马,他们就又退了四十里——生怕陛下放弃安市一般。” 皇帝搁下手里关于火药计数的奏章:“行了,退的够远了。” 可以动手了。 * 安市城头,守将有点茫然看着对面唐军的动作。 “将军,您说唐军在搬什么啊?”远看像是大石头,但找了眼力好的士兵来看,说不是天然石块,而是一些外头包着麻纸的大球。 每一个大球都需要两个士兵一起抱起,看起来挺沉的。 就是不知道里面包了些什么。 “估计是新的投石——外面既然是麻纸,那可能还要点火用火攻吧,算了,不必理会。” 火攻是自古就有的兵家战术,安市是高句丽数一数二的坚城,如何会不考虑防火。 于是,刚开始唐军搬运的时候,城墙上还有高句丽将士在看,等投石器被推出来后,安市城的守军显然就不在意了。 毕竟人家高句丽也是见过世面的国家——有些老兵,还都亲自参加过当年抵抗隋炀帝的战争呢。 对中原的武器也很了解。 无论投石还是火攻,对他们的城墙都不会造成毁灭性伤害。 那随便唐军去折腾吧。 二凤皇帝亲巡前线,自然看得到安市城内守将的反应,对身后跟着的李勣和长孙无忌笑道:“这样看着咱们准备火药投石,对面却一无所知更不会阻拦的大好场面,将来平壤城下,还能再来一回。” 如今已经八月了。 这一月来,唐军只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