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第1/2页)
沈瑜这时候只想低调一点儿,只能说道:“运气,纯属运气好。” 众人也都对沈瑜表示恭喜。 董明不知出于什么心态,问了一句:“于老师,如果这东西在拍卖会上,是不是价格会更高。” 于老师说道:“如果碰到喜欢,或者说专门收藏这类物品的人,可能会把价格抬上去。” 董明点了点头,看向沈瑜的时候,发觉刘壁云也看了过去。 这两人的眼神在空中一对,就各自分开。 杨老说道:“大家也别把目光都放在价格上。今天真是巧了,加上沈瑜同学的这幅作品,咱们今天可是看到了三翰林的作品。虽然说,这紫砂壶算不上真正的墨迹,但也算是合作作品。说起来,这三翰林还有段故事。” 他对王问说道:“王老弟,你是滨海收藏协会的会长。你给大伙讲讲,这三翰林还有一圣人的事情?” 王问笑着说:“当着几位的面,我来卖弄知识,岂不是班门弄斧?” 杨老说道:“王老弟,你就别客气了。我们毕竟是外地人,来讲本地的故事,那才是真的班门弄斧。” 众人一齐请王问说说三翰林的故事。 王文推辞不过,就开口说道:“在滨海的前清遗老中,有三翰林之称。其实,是后人从书法和名气的角度评选出来的。分别是王旭和刘廷琛以及吴郁生。刚才杨老已经讲过了前面两位,那么,我来说说吴郁生。 吴郁生,字蔚若,又号钝斋。出身于书香官宦之家,为嘉庆戊辰科状元吴延琛之孙。光绪三年(1877年)授翰林,历任内阁学士、礼部尚书、四川督学等。宣统时,任邮传部尚书、军机大臣,弼德院顾问大臣。 后来,他举家迁居滨海,他的寓所,时称“吴公馆”。 吴郁生是居留滨海时间最长的一位遗老,将近三十年,直至逝世。 他与王垿一样,始终保持着低调与矜持,在乱世中保持清醒和超然,远离政治,潜心翰墨,甘做隐士。 他的原则是,见面只谈风雅之事,吟诗作画,鉴赏古董,如果涉及政事,立马推脱有事,起身走人。 张勋复辟的时候,刘廷琛积极奔走参与,吴郁生却依旧在吴公馆写字作诗,浇花品茶。 听说,吴郁生曾给刘廷琛题过“大势去矣”四字。 复辟失败后,匆匆逃回滨海的刘廷琛在潜楼悔过之时,真正咀嚼到其中的深意和先见之明。但这并不妨碍二人的友情,他们仍是至交好友。 吴郁生轻易不为人书写,故其墨迹甚稀。他晚年潜心内典,绝了政缘,淡了世缘,惟独佛缘深厚。平时惜字如金的他还亲自手书《心经》多部,广结善缘,分送信徒,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