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翘楚朱元璋_第二十三章 占池州常遇春怒杀洪帅 据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站域名并非永久域名!随时会关闭!请到→→→点击这里

   第二十三章 占池州常遇春怒杀洪帅 据 (第4/5页)

光桥(24)。

    又自衙门下马桥直南有北三桥、中三桥、南三桥,号“九桥”,不通船,不在二十四桥之数,皆在今州城西门之外。

    唐文宗(李昂)太和七年(833年),30岁的唐朝诗人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这段时间,杜牧居住在扬州,对繁华的扬州颇有感慨,写下赞诗《扬州三首》。

    其一

    炀帝雷塘土,迷藏有旧楼。

    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骏马宜闲出,千金好暗游。

    喧阗醉年少,半脱紫茸裘。

    其二

    秋风放萤苑,春草斗鸡台。

    金络擎雕去,鸾环拾翠来。

    蜀船红锦重,越橐水沉堆。

    处处皆华表,淮王奈却回。

    其三

    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

    纤腰间长袖,玉佩杂繁缨。

    柂轴诚为壮,豪华不可名。

    自是荒淫罪,何妨作帝京。

    唐朝时,扬州中心(文昌阁)西北方蜀冈上建有子城,冈下有罗城,故曰“两重城”。

    子城在蜀岗上,称作衙城,为官衙聚集之地。罗城在蜀岗下的东南,又称“大城”,是住宅区和商业区,始建于唐代中晚期。其南门还建有瓮城。其遗址位于现在扬州的瘦西湖风景区。

    宋太宗(赵匡义)淳化四年(993年),分全国为十道行政建制,扬州属淮南道。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把全国分为15路行政建制,扬州属淮南路。

    宋神宗(赵顼)熙宁五年(1072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扬州属淮南东路。

    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赵构以扬州为“行在”(即行宫)。随后提拔扬州知州事吕颐浩兼户部侍郎,不久升为户部尚书。次年十月,他下诏命令“扬州浚隍修城”,由吕颐浩主持修建。于是,按照都城形制采用大砖砌筑,史称“宋大城”。

    扬州宋城基本为南北向长方形,东西长约2400米,南北长约3250米。

    贯穿东西的大街,东头起于今日东关街东端的宋大城东门遗址的重建东门,西到今扬州来鹤桥东面约94米处的宋大城西门遗址。

    贯穿南北的大街,南自今日南门码头古运河北岸的南通路与渡江路交汇处的南端起,北至万福西路与史可法路交汇处的北端(今漕河南岸风光带)。

    城墙基础宽13.5米,城台宽约9米,墙高约13米。开四门。

    东门康海门,寓意面向东方宽阔的大海。

    南门安江门,寓意安定南面的长江。

    西门通泗门,表明(因京杭运河)可通达山东济宁泗河。

    北门迎恩门,表示承接北方宋陵祖宗之恩泽。

    其东门为拱券形,出门直走约156米是东关古渡码头。

    东门城楼为抬梁式大木构架,内有6条大梁、12根金柱1,形成5个开间。前后两面各有6根檐柱,重檐九脊歇山顶。八个檐角飞翘,宛如大鹏展翅。

    大城竣工后,“壮丽压长淮,形胜绝东南”。

    出四门乘船,北上可依次到达高邮、宝应、淮安、泗阳、宿迁、邳州、徐州等运河沿线城镇。

    扬州城连通南面长江的大运河约15公里,南下过江可达镇江、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吴江、嘉兴、杭州。

    宋高宗(赵构)建炎三年(1129年),赵构南渡后,江都县析出广陵县,扬州增辖广陵、泰兴2县。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置扬州大都督府。次年,改为扬州路,设置总管府。辖真州(今江苏仪征市)、泰州、通州(今江苏南通市通州区)、滁州、崇明州(今上海市崇明县)5州,并直辖江都、泰兴2县。

    当时,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忽必烈将南宋的大半江山纳入掌中,于是在南宋精华地区设立江淮等路行中书省(简称江淮行省),统辖两淮(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两浙东路,两浙西路),治所设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