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东西魏决战 (第5/6页)
技术不过关。 高欢逃脱后,毕竟只是中军受冲击,大部队还在,其马上 收拢部队,卷土重来。 高欢兵力明显占优,战场形势又发生逆转。宇文泰大败而逃,幸亏柱国大将于谨、独狐信等人,收集散卒从侧面不断袭扰高欢的追兵,宇文泰才得以狼狈退回渭河上游。 邙山大战,高欢、宇文泰各自做了一次战场博尔特,最终还是宇文泰跑了。有学者分析,邙山大战西魏损失惨重,如果高欢能一鼓作气攻向关中,历史将改写。 其实,这是个历史错觉。邙山大战结束后,东魏大军攻至桓农(今河南灵宝),此处可是西魏的粮仓所在。守将王思政眼见西魏大军处处败逃,无奈打开城门,上演了一出真实版的空城计,居然真唬住了东魏大军。 为何?东魏军经过此大战,也是元气大伤,已成强弩之末,根本无力趁机进军关中扩大战果。 邙山大战中,还有一个不为历史所注意的小事件儿,最终影响了后来取代东魏的北齐的历史。那就是,大美女李昌仪的被俘。 东西魏邙山大战后,高慎的妻子、儿子们全被高欢的部将侯景所俘虏,押送邺城。其中,也包括引发此战的“红颜祸水”、大美女李昌仪。 鉴于高干、高敖曹等对东魏立有大功,高欢饶过了高慎妻儿的性命,只是发配为奴隶。而高澄,穿上华丽服饰,梳洗打扮一番,去见李昌仪,挑逗的说:今日若何? 李昌仪默然无语,她哪能有别的选择?高澄毫不客气的纳其为侍妾,看样对其是真有感情,当初的举动不止是为哥们崔暹出气那么简单。 然而,高澄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一好色举动,最终又在高家引起一片腥风血雨,这个李大美女真不是个吉祥物。这点后叙。 第二节玉壁之战 邙山大战结束不久,东西魏之间的第五次大战又开始了。这次,高欢不惜赌国运,也要拔除西魏的一座新城。 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在南北朝时是极为显要的军事重镇,是东魏和西魏扩展势力,而向对方进发的咽喉要道。 公元538年,西魏东道行台王思政以玉壁地处险要,上书请筑城,并由河南的恒农(今河南灵宝)移镇玉壁。 筑城可不是小事,耗费国力之巨可以想象。移镇更非同小可,涉及军事政治中心的搬迁。可对王思政的这个申请,西魏当局很快就欣然准许了。 为何?来看看玉璧的地理形势。 玉壁,在当今稷山县西南六公里,坐落于汾河下游与涑水河分水岭峨嵋原北缘。峨嵋原即地理学上所谓“峨嵋台地”,地处运城盆地中部,面积6000平方公里,周300公里,台地略呈棱形,海拔在400米以上,北界汾河谷地,西界黄河峡谷,东、南为涑水河所环绕。台地边缘受流水侵蚀和河流冲刷,形成陡峻的黄土断崖和冲沟,沿河断崖大多在50米以上,整个台地犹如一巨大黄土城堡。 台地中央,有两座超过千米的孤峰山和稷王山,东西相对,宛若台地的两只眼睛。占据峨嵋原,东南可控制涑水河谷的南北孔道,西北则可控制汾河河谷东西孔道,进可长驱突击,退可守险无虞,古来构成西南拱卫长安、东北屏翰晋阳的地理形势。 同时,台地地处暖温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盛产粮麻,军需问题能迎刃而解。故,谁占有峨嵋原,谁就取得了战略主动。 如今,西魏既进入河东,如欲站住脚进而巩固和发展,则必须守住峨嵋原,这正是王思政筑城、移镇玉壁的原因。 而河东是二魏角逐中东魏的要害,“软腹部”,高欢前对西魏涉足河东早已如坐针毡,今对其筑城玉壁自然更如鲠骨在喉,这正是高欢不惜以赌国运也要拔除玉壁的原因。 这次还是东魏主动攻击。546年,高欢又亲率大军十余万人,自都城邺城出发,进攻玉壁。 此时王思政已调任,西魏以韦孝宽为并州刺史,率军镇守。当年9月,高欢大军包围玉壁,引诱西魏军出战。韦孝宽审时度势,据城固守。 10月,东魏大军昼夜不停攻城,双方用中国古代最传统的攻守城战法,上演了一场中国封建社会时代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术最杂、伤亡最多的争夺战。 1.筑楼对筑土山。 高欢命人在玉璧城南筑土山,欲居高临下攻城。韦孝宽则下令将城楼用木头加高,比城外东魏筑的土山还高。一山更比一山高之下,万箭齐发,射的东魏军不敢再登土山,也无法再将山加高。 2.挖沟对挖地道。 筑土山攻城不成,高欢军改变战术,在北城城外挖掘了10余条地道,集中兵力进攻。 古代对付地道战最有效的战法,就是挖沟。几道深沟挖下去,挖地道的总归会挖到沟里来,守军只管蹲守在沟沿上等候,像捉知了猴儿一样破敌即
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地址1→wodesimi.com
地址2→simishuwu.com
地址3→simishuwu.github.io
邮箱地址→simishuwu.com@gmail.com